本文转自:南宁日报
做客嘉宾:黄声普 南宁市第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,南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,南宁市教学骨干、技术标兵、青年岗位能手。
高中阶段已落幕,学子们要面对的是复杂的情绪变化:对成绩的焦虑、对未来的迷茫及骤然失序的虚空感、失落的遗憾感等。这些如藤蔓缠绕生长的情绪,也可以被温柔拆解。
致学子——
拥抱此刻的真实,允许情绪流动:无论紧张、失落或轻松,都是你一路跋涉后正常的现象。日记、倾诉或片刻静思,都是安放这份真实的容器。允许多种情绪并存,而非追求“必须积极”。
用微小的“生活锚点”驱散茫然空虚:骤然卸下重担后的空虚会有一种失重感,需要我们主动建立新的秩序。可以从有规律的作息,从三餐开始,重拾兴趣,适度运动,参与志愿活动,学习烹饪、驾驶等生活技能……这些事看似日常又微小,但正是恢复正常生活航向的关键。
温柔处理“如果当初”的回声:当后悔与自责悄然浮现,尝试将“如果当初怎样就好了”转化为“这段经历教会了我什么”,再写下未来如何运用这份领悟。遗憾是经验的倒影,而非人生的终点。
致家长——
让家成为孩子情绪的“温暖港湾”:此刻最珍贵的礼物是“我在”。不拘泥于分数,以开放的怀抱取代评判。一句“无论什么情况,爸妈和你一起面对”,胜过千言万语。多倾听,少建议,允许孩子在家长面前真实地笑与哭。
以“脚手架”般的支持替代过度干预:请克制安排一切的冲动,像搭建脚手架那样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(信息、资源、经验),保留孩子探索与决策的空间,引导孩子思考“我想如何规划这段时光?”“需要爸爸妈妈如何帮助我?”——将行动的钥匙交给他们,更有利于保护孩子的主观能动性。
目光超越分数,聚焦未来的图景:高考只是一张试卷,人生却是一幅画卷。请引导孩子看见更远的风景,大学是他们发展兴趣、锤炼心性、探索自我的新起点。
顺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